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繁體)
前踪可寻
> 圣经原则 > 前踪可寻 > 隽语名篇 > 当前动态
> 主页 > 前踪可寻 > 教会 > 牧师、文化和公共责任 > 勿藐视做小事的日子——托马斯•比尔尼 -- [1527]
> 类别

勿藐视做小事的日子——托马斯•比尔尼(1527)

英格兰的宗教改革,从很多方面来说,是一系列的火刑。希特勒 虽然焚书,但罗马教会却会烧死作者和读者。读者当中就有一个“渺小”的托马斯•比尔尼(Thomas Bilney)。1531年,他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可是他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玛丽女王的统治时期。英格兰一些最著名的殉道者,正是在他的事工影响下信主的。

比尔尼和路德 一样,都是阅读保罗书信后而信主。他获得一本伊拉斯谟 (Erasmus)的拉丁文版新约圣经,原本为的是学习拉丁文,而非渴望读圣经的一个新译本。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比尔尼被因信称义的教义深深吸引。1527年,他写给伦敦主教杜士高(Tunstall)的信中,引用提摩太前书1:15 写道:

……我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读到使徒保罗的这句话(噢!多么甜美的亮光直入我的灵魂!)“‘基督耶稣降世,为要拯救罪人。’这话是可信的,是值得完全接纳的。在罪人中我是个罪魁。” 那时我并没察觉到,这是神在我里面动工。这话让我的心欢畅。我以前因为罪,早已伤痕累累,陷入绝望。读到这句,我立即感觉到说不尽的欣慰和平安,连我受伤的骨头也为之雀跃1

虽然当时路德 在英格兰已经开始产生影响,但比尔尼却不是路德派信徒。实际上,比尔尼仍然相信许多罗马教会的教义,如变体论(transubstantiation)。然而,他强烈反对罪人努力作善工,以赚得进天堂的门票这一类时兴信仰。比尔尼的怒火主要对准贪财的牧师和修士,特别是那些只挂念敛财,对牧养教会却毫不在意的人。比尔尼从此走上了与当权派为敌的道路。1525年他开始讲道,1526年以拒绝崇拜圣徒获罪,被传唤到凯尔迪奈•渥西主教(Cardinal Wolsey)面前听证。

1527年,比尔尼再次被渥西主教传召,其后又被伦敦主教杜士高传召。这一次他明确表达了对路德 的厌恶,把路德描述为“卑鄙的异端”。但是比尔尼本人的观点也被定为异端。重压之下,比尔尼终于宣布放弃自己的主张,在伦敦塔里被关押一年。后来,他重申放弃自己的立场,并获得释放。

比尔尼此时悲痛欲绝。他与自己的良心挣扎了两年。最后他告诉朋友,自己将“上耶路撒冷去”。他再次在诺福克(Norfolk)公开讲道,并分发丁道尔翻译的新约圣经。比尔尼于1531年八月再次被捕,并处以火刑。

用后来的标准衡量,比尔尼不是一个前后一致的新教徒,也不是伟大的神学家:他所坚持的一些教义被后来的宗教改革家极力反对。可是,他原本为学习拉丁语而买了一本圣经,却因此而归主,并终其余生传福音。在比尔尼带领下而信主的宗教改革殉道者,包括罗伯特•巴恩斯(Robert Barnes)、罗兰•泰勒(Rowland Taylor)、休•拉蒂默 (Hugh Latimer)。在神的主权下,“渺小”的托马斯•比尔尼对英格兰却有着重大的影响。

牧师们很容易藐视做小事的日子(撒迦利亚书4:10 )。总会有更博学的人;别处总会有更重大、更轰动的神的作为。但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却是,神看为宝贵的是对祂忠心。比尔尼被火焰吞没时,他可能想不到那火焰很快会点燃整个英格兰。当然,比尔尼不是英雄模范。即使照人的标准来看,他也不是个伟人。他未居高位,未留下任何名著。但是,他确实爱主耶稣基督,也确实向身边的人讲授圣经。并且,他最终宁死也没有否认他的主。拉蒂默对比尔尼的描述,是所有牧师都应该寻求的墓志铭——“他温顺慈爱,拥有率真美好的灵魂,与这个世界却格格不入。2

注:
1

狄更斯和卡雷《英格兰宗教改革》(The Reformation in England)London: Edward Arnold, 1967年,28-29页。同见约翰•福克斯《殉教者书》(The Acts and Monuments of John Foxe: A New and Complete Edition, vol. 4)London: R.B. Selley and W. Brunside, 1837年,635页。

2

拉蒂默引自A.G.狄更斯的《英格兰宗教改革》London: B.T. Batsford Ltd, 1984年,1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