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繁體)
当前动态
> 圣经原则 > 前踪可寻 > 隽语名篇 > 当前动态
> 主页 > 当前动态 > 教会 > 牧师、文化和公共责任 > 死亡作品
> 类别

死亡作品

奥地利大公弗朗茨•斐迪南(Franz Ferdinand)在塞尔维亚的萨拉热窝被刺杀,引发了1914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然后,随着日本、意大利和德国分别入侵中国、埃塞俄比亚和波兰,1930年代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常春藤联盟的社会学家菲利普•瑞夫(Philip Rieff)却声称,当弗里德里希•尼采宣布“上帝死了”时,可以说在1882年就已爆发了一场更猛烈、持续更久的“世界征战”1 参与这场大规模征战的,并非同盟国、轴心国和联盟国家,而是“第一世界”、“第二世界”和“第三世界”(从总括性的文化角度来说)——其中更以后两个“世界”为主角。

据瑞夫的观点,全新的第一世界是诸神痴迷的异教世界,包括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澳大利亚内地土著居民的神灵。第二世界是一神论的世界,是永活的神颁布各种禁令的世界。第三世界可说是充斥各种毁灭的世界 2,因为它致力于毁灭第二世界的文化,甚至文化本身,并极力推崇一个“无道德无宗教的世界”3 这个世界遵循随着时代变化的各种所谓“价值观4 、而非任何诫命。不同于第一世界的禁忌、第二世界的神所颁布的“禁令”,第三个世界以开罪(借口和例外)开始,以“犯罪”结束——前时被谴责的罪恶现在被欢迎5

从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的转变,也是一个从命运到信仰再到虚构的转变。如今剩下的只是一处“没有真理,只有华丽外衣包裹着各种私利”的地方6 这里曾经拥有“真理的道路”(“从上而下的垂直权威”)和“神圣7 ,现今只剩下人类的虚傲和放荡的通行证。这个世界的相对多元文化主义 ,实际上已经成为一种反文化主义8 当人类撇弃自己真正的主人之后,就只能“被自己的欲望所奴役”。

受“憎恨和忿怒意识形态”的驱动,教导那些“打破一切旧世界”的家伙们“自尊心治疗法”的学校,决意摧毁“白人男性、父权制、性的生理限制、统治阶层、资本主义、宠物所有权、法律,以及对男性和女性的一切阻扰”9 这种“第三世界的教育不过是一种洗脑,极力让人们进入一种一切皆有可能的虚幻世界10 ——一个没有任何限制的世界。

瑞夫称这种甘于沉沦之人的作品为“死亡作品”,而且这类“逆反艺术家”可谓声势浩大。如美国诗人华莱士•史蒂文斯(《关于最高虚构的札记》)[Wallace Stevens,Notes Toward a Supreme Fiction]11 、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为芬尼根守灵》)[James Joyce,Finnegans Wake]12 、美国小说家约瑟夫•康拉德(《黑暗之心》)[Joseph Conrad,Heart of Darkness]13 、维也纳精神病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摩西与一神论》)[Sigmund Freud ,Moses and Monotheism] 14、德国专制君主阿道夫•希特勒 (《我的奋斗》)[Adolf Hitler,Mein Kampf]15 、西班牙艺术家帕布罗•毕加索(《亚威农少女》)[Pablo Picasso,Les Demoiselles d’Avignon]16 、法国艺术家马塞尔•杜尚(《给予》)[Marcel Duchamp,Etant donnés] 17、英国哲学家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哲学探究》)[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18、美国广播员布赖恩特•冈贝尔(Bryant Gumbel,全国广播公司节目《今日秀》对拉尔夫•阿伯纳希[Ralph Abernathy]牧师的刁钻访谈19 、美国最高法院法官哈里•布莱克蒙(Harry Blackmun,罗伊诉韦德案 [Roe v. Wade]的多数意见20 、美国电影制作人马丁•斯科西斯(《盗亦有道》)[Martin Scorcese,Goodfellas]21 、美国摄影家罗伯特•梅普尔索普(《自画像》)[Robert Mapplethorpe,Self-Portrait] 22、法国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Michel Foucault,The Archaeology of Knowledge] 23

作为犹太人,瑞夫提倡希伯来人(以及圣经中)的shuv(忏悔)24 他赞成各种“禁令”和教皇本笃(Pope Benedict)的“不可”,如“基督徒不可堕胎、不可离婚、不可发生同性恋行为25” 而且瑞夫很看重那些“神圣信使”的作品,如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 (Aleksandr Solzhenitsyn),其作品《古拉格群岛》(Gulag Archipelago)被誉为“前所未有、最伟大的回忆录和殉教史26。不幸的是,瑞夫误以为恩典的福音对“神圣秩序”提出了挑战,因而也对基督教信仰产生怀疑。虽然他卡在西奈山上,不过在这个野蛮的第三世界里27 西奈山未尝不是一个好的起点。

注:
1

菲利普•瑞夫《我在死亡作品中的人生》(My Life among the Deathworks),Charlottesville, VA: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6年,69页。

2

同上,199-200页。

3

同上,5-7页。

4

同上,11页。

5

同上,12页。

6

同上,14页。

7

同上,12页。

8

同上,14页。

9

同上,173页。

10

同上。

11

同上,38页。

12

同上,28、94页。

13

同上,41页。

14

同上,67页。

15

同上,75页。

16

同上,107页。

17

同上,109页。

18

同上,146页。

19

同上,153页。

20

同上,154页。

21

同上,184页。

22

同上,198页。

23

同上,206页。

24

同上,60页。

25

同上,59页。

26

同上,192页。

27

同上,1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