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Français Ελληνικά Русский Português 中文(繁體)
当前动态
> 圣经原则 > 前踪可寻 > 隽语名篇 > 当前动态
> 主页 > 当前动态 > 教会 > 衰落中的教会 > 合作却沦为妥协
> 类别

合作却沦为妥协

大卫•本吉(David Benke)牧师正在带领众人为2001年9月11日的悲剧祈祷。他叫听众手牵着手,同心奉耶稣之名祷告说,求神安抚那些失去致爱的人,赐下力量让众人有继续生活的力量。但七个月后,本吉牧师却从带领祷告的值班表上被刷下来1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本吉是纽约布鲁克林市、圣彼得路德会(密苏里会区)的牧师,同时也是LCMS(路德会密苏里会区)大西洋区会的会长。但他刚才并不是在路德会的聚会中祷告,而是在杨基棒球场、由奥普拉•温弗里(Oprah Winfrey)举办的“为美国祷告”大会上。与他同台的还有来自其他宗教界的人士——罗马天主教、美国圣公会、改革宗、东正教、犹太教(男女拉比都有)、伊斯兰教印度教 、锡克教。台上的要人、名人还有纽约州长乔治•帕塔奇(George Pataki);纽约市市长卢多夫•朱里阿尼(Rudolph Guiliani);艺人詹姆斯•艾尔•乔恩(James Earl Jones);歌星李•格林乌(Lee Greenwood)、普拉西多•多明戈(Placido Domingo),当然少不了电视及出版界大亨奥普拉•温弗里。

整个下午,各种各样的神灵都有人敬拜,包括一位“最基本大家都承认”的神明。其他的神职人员事后都没受什么影响,但本吉所代表的教派却是以鄙视混合主义(即不同宗教的混合或杂合)以及联合主义(即LCMS的牧师与其他教派的牧者一同参与正式敬拜)而闻名。

除本吉之外,没有一位在场的基督徒奉耶稣之名祷告。穆斯林的领袖却毫无保留,他们祷告说:“我见证默罕默德 是真主的使者。”那些提及耶稣的人,似乎只将祂相对化了。例如,布鲁克林的主教汤姆斯•岱理(Thomas Daily)祷告说:“对基督徒而言,我们的盼望乃是基于耶稣的复活——祂已胜过了死亡与邪恶。”有的祷告更是古怪,如马克•杰尔曼(Marc Gellman)拉比祷告说:“目前,我们属灵旅程的重要任务,不是要所有人都认同神才是盼望之名;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大家一致同意,盼望在那天并没有被摧毁,那六千人也并没有死,但那天却有一个人死了六千次。”

这次事件是一个神学大杂烩,但这并没能阻止本吉上台祷告:“噢,我们现在比起一小时前更加坚强……我们所得到的是爱的力量,这爱的力量是来自神,因神就是爱。所以,现在互相牵起手来,和我一同祷告,使这梦之地变为神的祷告之殿。”实际上,这个“神的祷告之殿”更像是“众神的祷告之殿”。

善良的人在囿于公关原因、或为情势所迫时,都会说一些蠢话。然而基督教的领袖必须留心,以免支持了流行文化的信念——认为所有的宗教本质上都一样,因此没有正当理由可以辨别孰是孰非。不错,福音派信徒面对堕胎、政府腐败这样的罪恶时,可以适当地与非信徒一起“并肩作战”。但混合敬拜又是另一回事。圣经里的神并不仅仅要人亲近他——神也要求按祂的方式亲近祂。正是按这个标准,神就是因为乌撒贸然触碰约柜(历上13:7-10 )而击杀了他。虽然乌撒的动机是好的(在牛失蹄时想扶住约柜),但仅有善良的动机不够。

那天下午杨基棒球场里虽然没有人被击杀,但属灵的混乱可能将无数的观众打得晕头转向。无论牧者的动机有多好,善良的动机并非全部。人类渴慕不掺水的福音,若有任何结盟迫使使神的仆人掩盖基督的,都应该远离;否则就只能等待着被慢慢腐蚀掉。

注:
1

2003年4月,一组复查团恢复了本吉大西洋区会会长的职位。复查团的决定乃是基于2001年的一个决议——只要是奉耶稣之名祷告,在这类场合的祷告一生只能有一次。虽然2003年的决定并没有让本吉的反对者满意,但他们还是决定不上诉。参见托得•赫茨《本吉一案告终,紧张仍未消除》(“Benke Case Closed, but Tensions Remain”)ChristianityTodayLibrary.com, May 1, 2003, http://www.ctlibrary.com/ct/2003/mayweb-only/31.0.html(访阅于2007年4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