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中文(简体)
> 聖經原則 > 前蹤可尋 > 雋語名篇 > 當前動態
> 主頁 > 雋語名篇 > 腐敗 > 偏見 > "作為政治策略的種族歧視——阿道夫•希特勒 ( 1889 - 1945 )"
> 類別

作為政治策略的種族歧視——阿道夫•希特勒(1889 – 1945)

阿道夫-希特勒 從一名失敗的奧地利畫家,一舉成為震驚德國的雄辯家,把國家的鬱憤情緒凝聚成力量。德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遭受了失敗,簽訂了受辱屈降的條款。但德國人不僅沒有針對自己的問題進行反省,反而急於追隨某個能歸咎他人的人。希特勒審時度勢,選擇了猶太人這個族群進行妖魔化。在1945年最終被盟軍打敗之前,他在死亡集中營裏殺死了6百萬猶太人。

在這段摘錄中,希特勒冷酷地說明了他的種族歧視政治策略。它給人們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警示:暴君可以操弄人們的偏見歧視,導致極大的罪惡。

我的目標是要領導一流的革命運動,在其過程中,我會不惜使用任何手段。早期的革命是針對農民、貴族、神職人員、或者家族王朝。在這些革命中,如果沒有一個令人矚目的標杆指揮引導大範圍的民憤,都不可能獲得成功……考慮了所有可能的因素之後,我得出一個結論,只有打擊猶太人的運動能取得廣泛的支持和相應的成功。他們以不成比例的少數人,佔有了德國國家財富的巨大份額。就好像充公寺廟、主教、貴族的財產一樣,我們也可以很容易地把他們的財產充公,為國家和公眾所用。一旦仇恨猶太人的鬥爭被挑起,他們的抵抗會在極短的時間之內分崩瓦解。他們不會有任何防禦能力,也沒有人會保護他們1

注:
1

約瑟夫-海爾Josef Hell 《記錄》1922, Z.S. 640, p. 6. 法蘭克福當代史研究所. 摘自傑拉爾-德弗萊明(Gerald Fleming) 《希特勒和最終解決方案》 (Berkeley and Los Angeles: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 28-29. 引用菲力浦-烈夫(Philip Rieff)《我的生命在死亡傑作中 》(Charlottesville: University of Virginia Press, 2006), 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