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Español 中文(繁體)
前踪可寻
> 圣经原则 > 前踪可寻 > 隽语名篇 > 当前动态
> 主页 > 前踪可寻 > 腐败 > 偏见 > 用广播煽动仇恨——查尔斯•科弗林 -- [1891 - 1979]
> 类别

用广播煽动仇恨——查尔斯•科弗林(1891 – 1979)

1938年11月7日,一个被纳粹从波兰递解出境、陷入困境的犹太青年,在巴黎谋杀了一名德国官员。此事在德国导致了著名的针对犹太人的大规模暴力事件,史称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碎玻璃之夜”。267间犹太教堂被烧,30,000犹太人被送进集中营,39名犹太人被杀。雪上加霜的是,纳粹政权 向犹太社区索要了4亿美元的赔偿 1

几天之后,一名美国天主教神父科弗林就此事在广播中发表评论。他认为,纳粹之所以仇视犹太人,不是因为“犹太人的宗教信仰,而是因为他们作为普通国民,需要对国家签署凡尔赛条约以来的经济社会弊病负2 ”。换句话说,科弗林认为,这些“坏犹太人”招致纳粹暴力是自食其果。所以一位《纽约时报》的记者总结道:“神父科弗林现在成了纳粹德国的新英雄 ”3尽管20世纪的反犹主义通常都与希特勒 和墨索里尼有关,但科弗林的广播讲话表明,此类种族歧视在美国本土也有根可寻。虽然他的评论没有法西斯主义那种公开的种族仇视,却仍然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出生在加拿大的科弗林1926年在底特律北边建立了小花圣殿(the Shrine of the Little Flower)。这成为他以后40多年的活动中心。因为他强烈的政治信念、充满魅力的个性、个人野心,以及电台的广播,科弗林的宗教—政治演说很快在全国范围内传播开来。他抨击共产主义 的长篇大论极大地刺激了国内最贫穷的人们,因为这些人在面对大萧条 的经济不稳定时,已经倍感沮丧。

在他早期的广播中,科弗林辩称,犹太教和共产主义 是相互关联的;他断言,苏联政府中百分之九十都是犹太人 4在1929年股票大崩盘之后,美国的反犹气氛愈加浓厚。在以后的10年里,科弗林会论证说,无神论的犹太人已经成为某个国际金融系统的领袖,企图统治全世界 5到20世纪30年代末,当纳粹登上世界舞台时,他的评论越发带有阴险的味道。

在他针对水晶之夜发表评论之后,曼哈顿的一家电台拒绝再播放他的演讲。结果1938年12月,上千科弗林的支持者走上纽约街头。他们携带的标语牌上写着,“打到犹太人”;他们围堵犹太人商店,骚扰长得像犹太人的市民。这种示威正像另一次水晶之夜的暴行——尽管程度上小一些 6此外,科弗林的不实之词也鼓励了美国的国家孤立政策,使美国拒绝犹太难民、不参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直到1941年12月7日美国被袭7

科弗林神父并不代表当时罗马天主教的立场。实际上,教宗庇护十一世1937年发布了一份题为《极度关切》(Mit Brennender Sorge)的通谕,从神学上批判了纳粹8 。尽管如此,科弗林神父却代表了数百万人——无论是罗马天主教徒还是新教教徒——的声音;他们都对这个大嘴乱说的神甫深深着迷。他的偏见言论使得美国犹太人对保守政策——更重要的是对基督教——深感厌恶。想对周围犹太人展开积极事工的牧师既要理解美国历史中的这个片段,也要能够说明,科弗林散播仇恨的广播并不代表真正的基督教。

注:
1

唐纳德•华伦(Donald Warren), 《广播神父:查尔斯•科弗林,仇恨广播之父》(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96), 153-54

2

科弗林的广播讲演,1938年11月20日,见上,156.

3

纽约时报,1938年11月24日,见上 160.

4

见上 33

5

见上 134

6

见上 165 -71

7

希特尼•阿尔斯特罗姆(Sydney E. Ahlstrom)《美国人民的宗教历史》(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2), 930-31. 威尔•林克盖尔(Wil Linkugel)在其著作前言《查尔斯•科弗神父 :不满情绪的代言人》,(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8),十,直言不讳地说 :“科弗林神父的不实之词助长了这个国家的反犹气氛,导致美国拒绝一艘满载犹太人的船只靠岸,并把它送返欧洲,其中大部份乘客后来在大屠杀中遇难。也许正是这种反犹氛围使我们政府对德国纳粹大规模屠杀犹太人麻木不仁。”

8

华伦, 《广播神父》180.